2015年5月1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2015研展”(研究生毕业展)现场我们采访到了中美工作室第12届学生、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设计学院摄影专业2015届毕业生和筱。这个从中美工作室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学生,如今已成长为一个自信成熟的设计师了。和筱不仅在大学里学习到了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技能,更多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志业,面对未来确立了崭新的目标。中美工作室衷心祝愿和筱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更行往高处。
2015央美毕业季——央美研究生毕业生 和筱 专访
和筱
中美工作室:请谈一谈关于你毕业创作《X3》的想法,谢谢。
和筱:因为我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经常做采访,采访时会有各种拍照、视频和录音等。那段时间里我就开始关注声音等信息传播符号,我注意到我们经常用的声音、文字还有图像这三种语言经常会被放在一起来表达一个对象。通俗地说就像我们看的电影,三个符号的表达特点不太一样,就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声音、文字和图像在一起对一件事情的表达可能就会更清楚一点——这是一开始我关注的点。后来我发现这三者可以分离开来,或者说把它们各个抽离出来看,每一个符号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于是我就做了这三段视频。其实原本我录了很多视频,原计划是一整面墙的,视频中的声音、文字图像在我原来的设计中是想要让它们整个彻底的错乱。比如说最上面一排的视频中的声音说的是最下面一排视频里的事情,而左边说的是右边的事情,故意把整个秩序打乱,想要整个作品给人感觉虽是错乱的但又是可以理解的这么一种状态。后来认为整面墙的秩序错位过于混乱不容易在作品的接受上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最后我精选了这三个视频,这样指向更明确一些。
《X3》这个作品它不是在讲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事情,它主要就是在表达声音、文字、图像这三种符号之间的一个关系。
中美工作室:你认为声音的有趣在哪里?它难道不是对影像的一种补充?
和筱:对对,声音本来是对影像的一个补充。但现在如果我们分开来看的话它自己可以单独实现信息传播的功能从而来影响图像,甚至影响人们对文字的判断,而且它这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会发现虽然我将这三种符号错乱放置了,但你也不会觉得有太多的不和谐,虽然人的认知首先会关注图像。
中美工作室:毕业创作肯定花了不少心力,很有想法,谢谢。现在作品已经完成,请问你下一步的专业规划是什么,与你的毕业创作会有联系吗?
和筱:我的毕业创作关注的点是信息传达中比较功能性的研究,我本科是学设计的,本身就偏向设计的功能性,研究生选择影像专业是为了将来自己的艺术表达能更多一些方法和手段,我偏向于通过系列的专业探索和研究去深化设计的功能性,而非纯艺术的自我表达,即设计如何更好地为人所用。将来我会选择出国继续深造。
中美工作室:请你谈谈在你上研究生和本科之前,在中美工作室的学习对你来说是怎样的一种影响?
和筱:我很小就去了中美工作室,2006年,那年我16岁,至今差不多十年了吧。当年想考美院,中美工作室教学比较针对美院,所以我就去了。初去中美工作室感觉到一种不一样,那边老师全部都是美院的任教老师,教学上比较偏向理念,当时整个的感觉是比较“高大上”。中美工作室的学习让我对“设计”有幸有了一个高起点的初步认识。因为是美院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听不懂,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没有前在的经验。但学习经历一个过程后,我意识到我的理解力和感觉都被培养塑造起来,对整个设计和审美就有了判断力了,当时虽然还没有上大学,但中美工作室给我们在专业上打下了一个纯正的根基。
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中美工作室的老师们对当年的我和我的同学们给予的个体关怀,会给我一个最适合我的方向,并授之以渔,教我如何自己一步步把握好这个方向,比如我的文化成绩比较好,就比较强化我的专业。另外,我的研究生考前培训也是在中美工作室受教的,这个研究生考前过程董老师给我的帮助是全方位的,我真特别感谢她。比如美院美术馆的重要展览她都让我及时去看或听专业讲座,甚至让我参与一些资料的整理,这样,我的视野就一下变得开阔起来。中美工作室这种特别的资源和师资使得我们有些考入中央美院以外的其他院校的同学经常会有一种感叹就是“怎么这进大学了感觉这大学老师还没有我们在中美工作室考前班那些老师讲得好啊。”,是的,就是这样。
中美工作室:作为新一届中美工作室同学们的学姐,请你从自身的感受出发,给他们说点什么话吧,既是引领,也是鼓励或建议的话。
和筱:嗯,好的。简单的说我想就是知道你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知道你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是重要的。
和筱研究生毕业作品《X3》